当前位置:小说> 书库> 中华武魂

中华武魂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踏雪长歌行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古代典籍最早的“拳”字,见与《诗经·巧言》。诗人讽刺一个人说他“无拳无勇”。古注“拳”为“力”。可知当时人们心中的男子汉应试“有拳有勇”。拳指力量,勇指勇气,以拳代表力量。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“拳法”之类的词,但周以“拳勇”一词代表武艺、勇力,也包含了徒手搏击的武艺。《管子》记载当时尚武,国君下令推荐”有拳勇股 之力、筋骨秀出于众者”。《左传》记晋侯做梦都梦见他和楚子搏斗,并战胜了对手。

直至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、文化学术繁荣、加上战争频繁,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,作为中华文化巨系统组成之一的武术体系得以初步形成。民间武术对武艺的精习与钻研,更是促进了武术技击技巧的多样化。《春秋·公羊传·庄公十二年》栽有一段武艺高超的例证:宋闵公臣南宫长性情刚烈,宋闵公侮辱了他。盛怒之下,他在搏斗中扭断了闵公的脖子。臣下仇牧赶来,执剑呵斥。被长万侧手击毙,脑袋都被打碎了。可见当时武风之胜。

先秦时期,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为一种武术形态,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和武术理论的初步形成。所谓自觉性武术意识主要表现为武术竞技意识、武术伦理意识及武术理论认知等方面。人们在这时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、参与武艺的较量,以追求战胜对方的满足感。那时人们的英雄观、欢乐满足感、荣誉感及审美感具是集中在战斗领域。可见,当时人们骨子里的争强与好战。

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,虽然主张“仁政”、“德治”,但处于战乱频繁的春秋时代,仍深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。他主张治国应“足食足兵”、“教民以战”。孔子以“六艺”即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。孔子谓君子必须具备“知”、“仁”、“勇”。可笑后人却空知其文,却不知孔子更加推崇武,儒家思想的核心是“仁”,可孔子却说“仁者必有勇”,之所以要学礼,只是因为“勇无礼则乱”只是为了要适当的遏制战斗的力量、杀伐的手段而已。其他的无论是墨家、道家、兵家或是阴阳家虽然是思想主张不同,但无论那一家具是推崇教民以战、以武为尊。只是后世的封建上层为了便与统治,拼命的教民以弱,教民以愚。以至我中华民族虽然文化上虽然灿烂辉煌,但战力却欲来欲弱,若大的堂堂中华,却让些边远小族,化外之民屡屡侵我国土,欺我中华无人。

而如今,我们虽然敌视日本,却也应该正视其民族随小,但能存至今日,也必有些优点。不是说,要想打败敌人,首先要了解敌人吗!大家有没有想过,日本的民族教育是怎样的。我门的孩子冬天窝在妈妈怀里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,日本的孩子却被妈妈赶出屋子、让其在雪地上赤脚跑步,以训练其意志;当我门的孩子闲时在打电动、看日本动画片时,日本的孩子却在武馆练空手道;当我门的孩子长大后,面对社会时茫然无力,身体软弱,人家的孩子长大后,却是一个个功夫小成,意志坚定。这样下去,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达,国力也不会变多强。有点感慨,说了这么多,我只是想说,中国被称为“武术之国”,武术更是中国之魂,现在很多人认为国术是花拳秀腿,都去学外国功夫,却不知外面的武术大都是从中国流出去的啊!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中华武魂
返回顶部